2017年智能手表行業回顧:又涼一季,前路何處?

如果將2012年pebble發佈墨水屏智能Daniel Wellington 便宜當作是智能手表的元年,2014年Android Wear和Apple Watch相繼發佈當成是智能手表的真正爆發的話,智能手表在不知不覺中已經陪我們度過瞭5年。但如果追源溯本,1972年面世的Pulsar Time已經以類似計算器的造型,展現出那個年代對DW 瑞士智能化的理解,對未來生活的希冀。
在Android Wear和Apple Watch相繼在市場上掀起波瀾後,接下來並沒有發展到廠商所希望的看到的,逐漸形成人手一隻智能手表的態勢。相反,和廠商希望比肩的,功能齊全,已經融入到大眾消費者日常生活的智能手機相比,智能手表在讓人驚喜之餘,更多暴露出使用上的不足。五年過去,智能手表是否已經“泯然眾人矣”,讓我們要以一曲《涼涼》送給它呢?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
智能手表的2017:大跌之後的鋒芒不再
來到2016年,智能手表相比起高歌猛進的2015年,數據有瞭大幅度的下滑。據IDC的數據調查報告,Q1~Q3的數據分別為1970萬臺,350萬臺,270萬臺,同比2015年同時期分別為增長67.2%,下跌32%,下跌51.6%。也許是智能手表的跌勢實在太嚴重,因此來到2016年Q4,IDC開始將智能手表並入智能穿戴設備中一同算數。
但從2016年Q4開始到2017年Q3,同比增長率也沒有為市場帶來富有沖擊力的數據。從2016年Q4到2017年Q4,同比增長數據為17.9%,10.3%和7.3%。逐漸萎縮的數據讓人不僅是對智能手表,而且是對整個智能穿戴行業開始看衰。如果要說值得興奮的,是在2017年Q2的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不能運行第三方應用的可穿戴設備銷售數據首次出現滑坡,但同比0.9%的降幅並不算太大的影響。
在嚴峻的市場情況中,本年度智能手表新品的推出情況也相應放慢瞭腳步。除瞭蘋果推出瞭具有明顯進步的Apple Watch 3之外,三星也推出瞭更加強調運動性能的Gear Sport.同樣推出強調運動性能新品的還有向來專註於戶外數碼用品的佳明。國產廠商方面,憑借HUAWEI WATCH贏得市場熱議的華為,也是趁鐵打熱地推出瞭WATCH2,華米和唯樂千元級新品的推出,也是吸引瞭市場的註意。雖然如此,市場對於智能手表的熱衷,早已沒有過往的熱情。
在Apple Watch和Android Wear推出市場之後的一段高歌猛進後,也許是因為智能手表的形態和所承載的功能,終究無法被新鮮勁取代,產品競爭力遠遠不如智能手機的智能手表面臨著不知何時是盡頭的寒冬,更別說成為廠商業績的有力增長點。脫離手機基本上等於沒法活的智能手表,基本上就是涼涼的狀態。唯一還活得比較滋潤的,是向來以生態圈搭建聞名的蘋果Apple Watch。
即使首先推推出智能手表的品牌並不是蘋果,考量蘋果在行業內的影響力,以及每次產品推出對市場發展和消費者選購的影響,Apple Watch的推出和銷售,早已對智能手表市場產生瞭指導性的作用。對於其他競爭對手,Apple Watch的發展情況多少都會讓人眼紅。
在Apple Watch 3正式推出的發佈會上,庫克稱蘋果Apple Watch 2發佈後,其銷量年同比增長50%,客戶滿意度達到97%。甚至庫克還稱,Apple Watch已經超越Rolex、Fossil、Omega、Cartier成為世界第一的(此處並沒有智能)手表產品線。對於蘋果來說,雖然Apple Watch並沒有達到iPhone和MacBook的高度,但在後喬佈斯時代中,無論是對於蘋果還是對於整個智能手表市場,仍然算是一個成功的單品。
然而,這個從銷售數據層面看相當成功的單品,其實也是滑瞭一跤。眾所周知,Apple Watch 3上市之初就為消費者帶來瞭中國聯通部分地區的eSIM蜂窩網絡支持。雖然eSIM並不是什麼稀奇的東西,早年很多使用電信網絡的手機所使用的“燒號”技術便是植根於此,但Apple Watch終於能夠支持通信,即使功能上還是有所限制,仍然受到瞭消費者的歡迎。
好景不長,在經歷瞭短暫的服務後,聯通關閉瞭Apple Watch 3的蜂窩網絡開通通道,蘋果也在官網掛出將會在2017年底開通支持蜂窩網絡。面對消費者的憤怒,蘋果同意瞭對已購買的Apple Watch 3蜂窩版的用戶進行退貨。在發佈會上難得讓消費者感興趣的賣點,最終竟然來瞭個時間未明的跳票,不禁讓人感覺智能手表的春天還是沒有到來。當業界巨頭的蘋果都在產品功能上遭遇瞭滑鐵盧,消費者又如何對智能手表持續抱有期待呢?
智能手表的2018:繼續第二屏?還是扛大旗?
雖然Apple Watch已經開始在功能上尋求突破,不滿足僅僅是當一塊功能雞肋的第二屏,但對比在網絡通達和續航出色情況下,在工作和生活中幾乎無所不能的智能手機,現在的智能手表仍然還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從消費者的角度看,手機廠商推出的各尺寸屏幕手機,已經能夠達到“一個蘿卜一個坑”般,很好地契合每個用戶使用習慣的效果。CPU愈發出色的耗能控制,雙攝的逐漸普及推廣,各種符合工作生活需求的軟件,讓消費者心甘情願將手機在各種場合中都握在手上。智能手表面臨的不僅是使用場景的被壓縮,和手機對比起來的操作學習成本,也讓它的發展舉步維艱。
智能手表在定位和功能上的尷尬,也讓廠商在推動產品更新換代上逐漸失去瞭興趣。在和Apple Watch交鋒之後,Android Wear陣營的投入和產出正在不斷萎縮,到現在仍然比較活躍投入於此的傳統手機廠商,也就剩華為和三星。大廠以日常更新的態度對待,小團隊無法產出具有突破性的產品,讓蘋果憑借著Apple Watch帶出瞭更大的優勢。未來智能手表市場是否會成為如同平板電腦那樣,隻有Apple Watch和“其他智能手表”的情況?
根據IDC的數據,2017年前三季度全球智能穿戴設備出貨量為7730萬臺。因此預計2017年全年將出貨1.16億臺。而到2021年,全球可穿戴設備的出貨量將達到2.523億臺。在智能穿戴設備數據增長放緩的情況下,IDC仍然給出如此樂觀的預測,在不可安裝第三方程序的智能穿戴產品銷量下降的背景下,顯然是對以Apple Watch為代表的智能手表市場的看好。
IDC的預測和現實情況最終是否吻合,沒有神通的我們無法穿越到未來親身看看。智能手表的2018在各路廠商後勁不足,市場格局開始穩定的情況下,似乎已經難以有大變革出現。如果智能手表短時間內難以擺脫“第二塊屏”的定位,也許先修煉內功是當務之急。
修煉內功的首要任務,續航時間是重中之重。當智能手表能夠讓人忘記充電的感覺,也許消費者才會覺得方便快捷,願意將產品日常佩戴在手上。在這個問題上,傳統手表廠商設計推出的一系列輕智能化手表,是個不錯的例子,雖然這會讓很多消費者認為並不是智能手表。

在解決續航問題之後,廠商應當普及更加全面快捷的通訊功能,爾後結合手機功能,針對手機功能作出延伸,讓用戶能夠下意識減少使用智能手機的時間,真正起到替代的作用。蘋果在Apple Watch 3所實現的,正是這種思路。不過,未來的智能手表會是怎麼樣,筆者還是希望廠商能夠跳脫出上述思路,為我們帶來再一次的驚艷。

留言